心态,信心,与战略:wl转正终极攻略

图文无关 (X_D)

笔者自己的2018 Fall美本申请在前几天刚刚落下帷幕。本应该早在四月初收尾的申请季,由于一封waitlist的存在被强行延长了一月。而幸运的是,我在这一个月内为这封wl的奔波和努力最终都有了成效–我最终如愿以偿的被 UC Berkeley 录取。在号称“最难申请季”的今年,能以伯克利收尾,我已经非常满意。这里也想分享诸多wl转正的攻略以供学弟学妹参考。

注:延迟录取在非常多的情况下属于“courtesy waitlist”,也就是说最终转正的几率非常的小。这篇文章会讲述如何最大化转正的可能,但是最终结果还是有很多运气的成分!

TIP0: 心态很重要


你点开录取结果,发现屏幕上没有出现期待已久的彩带 or 烟花特效。焦急的你或许尝试刷新页面,期待着系统出了故障,可一次次毫无变化的网页击碎了你的最后一丝念想。接着,你带着不安的心情匆匆扫过前几行文字,那个期盼已久的”congratulations”迟迟没有到来,只留下敷衍的“the result of your application doesn’t reflect your ability”


“噢,我被reject了!”


这时候,你往往沉浸在没有被录取的悲伤之中,却无心去留意自己到底是被拒绝还是收到了waitlist(至少我在ED宾大的时候就错把defer当成了reject)。振作起来!如果你收到了waitlist,就代表着这个学校的招生办(至少对于大部分学校)对于你有着这两种印象:

1. 这个学生不错,申请材料各方面没有明显的短板,但是由于 qualified students 太多 (或者留给国际生学位不够),还是放在wl里面等着先吧。
2. 这个学生还可以,但是没达到进入我们学校的标准。为了给他留个不差的印象,给个wl安慰一下吧(也就是所谓的 courtesy waitlist)。

作为不幸中的万幸,大家肯定都期待着第一种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不仅和直接翠拒无异,而且还会浪费同学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一些毫无意义的love letter和emails。

那么,到底如何分清第一种和第二种waitlist呢?

最好的办法便是查看这所学校往年的 wl转正率

TIP1: 查看学校往年WL转正率

我们先看一下大体的情况: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大学其实都在发放所谓的 courtesy waitlist。2016年的数据表明,wl转正的平均概率是18%,而大多数大学的转正率都在10%之下。
但另一方面,仍然有16%的学校转正率在40%以上(其中包括了一些有名的加州大学),意味着被这些学校wl的学生有很大几率可以最终转正。

详细来讲,截取 搜狐教育 的文章数据,几所知名大学2016年的wl数据如下:

学校 wl转正人数 转正率
Amherst 3 1%
Boston College 112 4%
Case Western 333 7%
Cornell 61 2%
Dartmouth 16 1%
UC Berkeley 1340 55%
UC Davis 2571 83%

其中可以看出:
假如你被康奈尔或者达特茅斯之藤校 wl,就告诉自己被拒了吧。各位数的转正率可是比申请时的录取率还低了几个档次的。
然而,假如你像我一样,被UCB或者UCD给wl了,那么请好好的准备–不乱玩的话,Offer在不远处等你。

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同时被多所学校waitlist,一定要做好足够调查,分清主次,然后适当的accept wl并准备后续的工作

个人经验:
我在申请阶段同时收到了 UCB, Emory, 以及WUSTL的waitlist。而在分析之后,发现除了伯克利之外的学校转正几率非常之低。所以最后决定只接受UCB的wl并且全力准备后续的材料。

做好了这一步之后, make your choice & keep running forward。下一步就是后续材料的准备了。

TIP2: 开始准备WL材料满足要求


虽然说查看waitlist补充材料和要求也应该是最开始就做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只有下定决心去最后一搏时,各位同学才有兴趣去仔细的准备。

如同差距巨大的waitlist录取率,不同美国大学的材料要求也是各有不同。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升学指导天天叮嘱的 Love Letter 了。但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事实却是–这样的材料对于申请人数少的文理学院或者私立学校或许有用,但是明显waitlist人数上千的大U/公立学校是不吃这一套的。

还是以我比较熟悉的UCB来讲吧。虽说UCB不怎么发waitlist,但是根据上表依然有两千多人在Pool之中。加上公立学校升学指导办的人力资源紧凑,理论上是不可能通过 常规途径 去appeal招生官或者来回邮件交谈的。实际上,官网的要求就是submit一封“题目自拟,表达意愿”的额外文书(并且是optional)的–并且只能提交一次。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封额外文书和love letter有什么重要区别呢?
- 只能提交一次。代表着你不能写一封love letter纯煽情表达自己的热爱,然后跟着一封图文并茂的邮件列举自己半年来做过的事情 to prove your qualification。 反而,你要绞尽脑汁在短短百余字内表达完各种心态。
- 没有回复。不像邮件,这个文书交上去就音讯全无了(直到wl放榜)。所以那种心中的不安和紧迫感也是非常要命的。

在我看来,面对这样的文书,一味着去appeal to pathos企图打动招生官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所以,我在我的额外文书中做到了 热情中带着傲娇 ,这里也简单的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1. 所谓热情,就是对学校的热爱啦。毕竟WL的时候肯定已经拿到了别的学校的Offer,那么放着现成的大学不去而选择继续等候肯定是有特定原因的。这一点不算难,大家把之前申请阶段时的文书拿过来再看几遍,浏览几遍大学官网,然后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就好了。

2. 傲娇。这里的意思是凡事要有个度,我们不能体现出“求大学爸爸给个Offer,不然我要死了”这样的“卑微”态度;反而,我们需要体现出其实我们是 配得上你们学校 的精神气概。尤其要谈一下申请完到现在这段高三时间内,你都干了什么。这里的建议是,对于原本活动列表或者文书中就有提到的活动,你应该说明你仍然坚持没有放弃它们;另一方面,最好可以稍稍介绍一些新的兴趣和爱好。比如我就提到了高三整一年我非常痴迷的Java编程和Web技术。

3. 我更加“心机”的提到了自己乐观而向上的态度。结合上一条所说,没有大学会喜欢一个因为被waitlist了就伤心欲绝,苦苦哀求的学生(人家说不定担心你哪天想不开跳楼呢)。反而,在重视wl的情况下,大学希望看到你的积极向上,即使没有申请到也依然斗志昂扬的气质。所以,我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When the disappointing sentence “your application result doesn’t reflect your ability” exhibits on the screen, declaring another rejection or waitlist to my college application, I do not take it as a consolation. As Kelly Clarkson’s lyric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still resonates inside my brain, I realize more of the meaning of my efforts in continuous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myself.

翻译:当“你的大学申请结果不能反映你的能力”出现在我的大学拒信上时,我并不仅仅将它看作一句安慰,而是深深的坚信它的正确性。此时,美国歌手Kelly Clarkson的《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在我耳边响起,而我突然体会到了这几个月来我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拼搏有多么的珍贵。

仔细看看,我的技巧在于将“收到拒信”这样一件低落的事情转化为“让自己更强大”的原动力,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心态。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写法,他们或许比我的更好,但是在这里我的意见就是:
Be Positive and Alway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good is gonna happen

TIP3: 其他方面的努力


与此同时,我也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其他方面所做的努力。放在最后是因为,比起额外的文书,这一项的普遍性和可适度更加的狭窄。

UC Berkeley官网上并没有渠道给wl学生提供补充材料(如论文abstract)或者推荐信材料。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在3,4月份,我寻找了高三一位比较赏识我的外教帮我写了一封额外的推荐信,内容中提到了我在申请季结束后保持的良好学习状态。然后,我将这封推荐信扫描为电子版,和我的财产证明(wl必须材料)放在了一起。

乍一看这或许是一个“耍小聪明”或者“利用规则”的操作。但实际上,假如招生官不承认这一封信,我并不会因此受到什么损失;反过来,很大可能性他们看到了这封信件并且饶有兴致的读了一番。虽然最后wl转正的决定性因素我无从得知,但正是这些小小的努力提高了成功的几率。

另外,我还寻找了能够找到的UCB校友资源,更好的了解了这所学校并且把我的理解加入了文书。最终的结果同样无法考量,但是我做出了努力。这就够了。

TIP4:我想说的


其实我想传达的东西并不是这些技巧本身–毕竟不同的人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你永远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

但是,作为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有一些经验是可以从wl的努力中争取的,其中很多也将让你在大学申请以外的领域受益匪浅。比如我最开始提到的了解不同学校的转正率,这关乎我们在大数据的时代(当你轻点鼠标就可以得到信息)你对于信息的掌握以及tradeoff的判断。果断的放弃那些“不太可能”的学校并不是一种逃脱,而是为其他的wl申请提高几率。

而选定一所努力的学校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的跟定这件事情,将你能控制的事情做到最好。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最好的结果–提交你的额外文书材料,然后静候佳音。

Waitlist的准备无论如何都是煎熬且不爽的。当其他人早早完成了高三的申请,开始了娱乐放飞自我,你仍然需要绷紧脑中的神经,寻找一切措施让自己在candidate pool中更加有竞争力。但是,当你完成了这一切,你的申请季将比其他人圆满,而你,也将懂得“善始善终”的奥义。

(这篇文章于5月初wl结果刚出动笔,一直到6.14日毕业晚会前夕完成,历经1个多月。其中我对于整个申请季过程有了很多新的回顾和思考。对于2023届的学弟学妹,wl的概念似乎还比较早,但是也不妨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提前的了解一下😄。)

About Comment: 关于评论

目前的评论系统是基于开源项目 Gitment 打造的,需要通过Github登陆授权才能进行阅读/发表评论/点赞的操作。这个有趣的项目利用Github Issues作为评论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意,各位有账号的可以试一试。Gitment项目地址